家庭主妇阿兰现在有点后悔,后悔自己当初接了那个电话。
2015年8月,阿兰接到了一个中介的电话。跟所有的中介电话套路一样,对方一上来就开始极力推荐各种“笋”盘。
这样的电话,阿兰接了都不知道有多少个了,每一次都是直接无情地挂掉。但是那一天,她却突然想到,自己近几年都有一笔定期到账,刚好没有稳当的投资,不妨就听听中介有什么好推介。
没想到,中介的这个推介,还真不错,“笋”盘就位于正佳广场对面。
如果是一般人听到“正佳广场”对面,可能认为这是一块旺地。不过阿兰一听到是这家,心里就不以为然。要知道,阿兰可是经商多年了,对于这一带,阿兰熟悉得很。
据阿兰所知,这个“笋”盘虽然说就在正佳广场对面,但是说远不远,但说近,倒也没有,地理位置没想象中那么旺。而且,那里周围并没有连通地铁站和大型停车场,所以从2005年建成以来,里面的商铺几乎都是“半死不活”的状况,根本卖不起价。
这样的商铺出售,又怎么可以说是“笋”盘呢?中介,果然还是套路满满……
但是就在这段时间,阿兰只要一出门,就都能随处看到这个“笋”盘的广告。出于商人天生的敏感,阿兰决定去现场侦查一番。
这一看,直接把阿兰惊呆了。
这个“笋”盘的销售现场,用火爆二字来形容绝对不为过。销售人员告诉阿兰,现在这个商场有大公司投资,盈利模式也创新了,跟业主不是一锤子买卖,不仅帮忙销售,还帮忙出租,有租金返还。
一听到这里,阿兰那颗精明的生意人脑袋便开始急速转动了。阿兰心里盘算,按照销售的说法,现在已经有不少大型企业进驻商场了,只要自己先投资一点购买了商铺,不仅可以先租借五年,而且等五年之后这里变成一个像天河城那么旺的商圈,自己只要待在家里,租金就会自动入账,到时连本带利啥都可以赚回来啦。这么“划算”的生意,又怎么可以错过呢?
于是,阿兰便决定以按揭贷款的方式,花50万买下一间5平方米的三楼“黄金靓铺”,并当场交了10万元的定金以及办理按揭的资料。而在成功购买了格子铺之后,销售也立即以总价折扣的方式,预先返还了3年的租金给阿兰。
不过阿兰这个人心也大,在买下了格子铺之后,就一直坐等收租金的那天了,并没有去过问商铺的招租情况。
但是没想到的是,4个月之后,阿兰的精明投资发财梦就这么轧然而止了。由于阿兰办理的商铺按揭一直没接到银行任何的消息,当阿兰打电话询问销售中心时,对方还声称是银行的贷款额度已经满了,要等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才能拿到贷款。
好在阿兰身为生意人还是很精明的,即刻就打电话给签约银行了解情况。
不打不知道,一打吓一跳,原来在去年年底,由于阿兰他们的格子铺被拆分以后无法评估,所以银行方面根本办不了按揭,已经第一时间通知了开发商并和开发商解除了合作协议。
但是这一切,开发商并没有告知阿兰等一众业主。阿兰的贷款,根本就拿不到了。
而令阿兰再次没想到的是,她又被销售骗了一次。
原本销售说可以帮忙找其他银行办理贷款,但是拿到手的金额不仅没有像销售说的那么多,而且还增加了附加条件,“信用消费贷款根本不得用于任何投资。”
这让阿兰如何按揭交款?如果开发商一早就告诉她贷款贷不下来,那她又怎么会趟这趟浑水,买下这个格子铺呢?
在发现贷款的猫腻以后,阿兰和其他的业主建了一个微信维权群,没想到受骗的业主竟然有100多人,而涉及的预付款金额高达4亿元。原本于今年10月1日开业的商场,也一点开业的迹象的都没有。
当阿兰和十几名业主一起找销售中心讨要说法时,面对于业主们的质问,销售中心的负责人竟然回应称,对于贷款他们只是协助、推荐而已。
除了贷款承诺无法兑现外,阿兰还发现,原来销售中心所承诺的商场由某大型投资公司销售和运营,以及投资5000万热场的资金,其实都只是开发商销售的噱头,业主们投入的资金,基本上是收不回来了。
更过分的是,这个开发商还不是一次出来行骗,此前就曾换个“马甲”,骗了很多业主购买了位于海珠区昌岗路某商场的格子铺。
林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,她上当受骗的套路,和阿兰也是基本一致。
当时销售也是吹嘘商场要投资3000万的旺场资金,还会请类似火车站红棉、白马服装批发城等专业运营商运营,听起来就是前景一片“光明”。
而且更夸张的是,销售还声称商场的铺位已经全部租出去了,林小姐签带租合同购买格子铺,一间铺月入1万元根本就是小意思。
于是,在销售人员的鼓吹之下,面对着巨大的“商机”,林小姐最终以高于同区商铺5倍的价格,即每平方米20万元买下了一个5平方米的格子铺。
但是,原本2014年5月1日要开业的商场,至今开业却依然是遥遥无期,反而沦为了附近批发市场的仓库。
虽然销售中心的人一直声称两个商场并不是“一家人”,但是从市工商的网站查到的信息显示,这两家公司注册的信息都基本是一致的,而注册的地址都是位于越秀区六榕路的某家大厦的一个单位。
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,当你想找到两家公司问个清楚时,往往就会发现那里空无一人,连只苍蝇都见不到。
而像这样的格子铺投资陷阱,别说阿兰和林小姐这样的普通人了,连房地产专家韩世同的朋友也曾掉入圈套之中,几十万元买来的商铺却直接变成烂尾。
据韩世同统计,市内大概有30多个格子铺的项目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的,而大部分的商家都是对项目加以包装后卖给小业主后卷款离开,至于之前口头承诺的有大额资金进入运营基本都是幌子。
至于要如何才能解决格子铺烂尾的问题,还是需要政府多出点力了。在审批格子铺项目时,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附带条件,譬如开发商只可以卖50%左右,自留50%。有了这些限制,开发商自然就会兑现并承担起运营的责任。
说到底,阿兰和林小姐都是因为被虚假宣传蛊惑,受到高额利润的引诱,才失去判断力落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。现在她们也已经正式向法院起诉了两家投资运营公司,最终结局如何,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的审查。
而这次阿兰和业主们的事件又一次告诉我们,要防止被骗,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问自己一句,哪有那么多的馅饼从天上掉下来呢?你说是吗?